布病
來源:
南豐疾控
日期:2017-03-14 23:19:39
點擊:4124
屬于:傳染病
概述
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屬(Brucella)的細菌(簡稱布氏菌)侵入機體,引起傳染-變態反應性的人畜共患的傳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從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據80年代末的報告,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已有160多個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國自1905年首次在重慶報告兩例布病以來,現已在全國29個省市區發現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於50~60年代在我國人畜中有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間感染率僅為0.3%,發病率只有0.02/10萬。這個狀況明顯好于某些發達國家的布病疫情。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現了反彈,1996年我國部分省區疫情明顯回升。1991年我國布病暴發點為零,1996年上升為76個;這個現象與世界上部分地區的布病疫情遙相呼應。該狀態已引起世界和我國有關部門的關注。
病原
布氏菌屬的細菌是一組微小的球桿狀的革蘭氏陰性菌。寬0.3~0.6µ,長0.6~1.5µ。無芽胞、無鞭毛、不形成莢膜。姬姆薩染色呈紫紅色,柯茲羅夫染色呈紅色,其他菌為綠色。布氏菌生長繁殖對營養要求較高,生長緩慢,分裂一次時間約132~227分鐘。尤其初代分離的野生株生長更慢,通常需5~7天,有的甚至需20~30天才可生長出可見的菌落。生長最適溫度為37℃,個別種型初代生長需一定濃度CO2。
經對布氏菌的生理生化等多方面鑒定,將布氏菌屬分為 6個種19個生物型:羊種菌(3個型)、牛種菌(8個型)、豬種菌(5個型)、犬種菌、綿羊附睪種菌及沙林鼠種菌各一個型。近年因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有人根據布氏菌屬內DNA同源性,提出布氏菌屬內只有一個種,其余者為型的分類方案,但未獲公認。
近些年,對布氏菌的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發展較快。值得提出的是,對布氏菌的毒力相關基因的研究。經研究表明,ery、H2O2酶基因、SOD、RecA、groE、HtrA等基因都與布氏菌的毒力有密切關系。這些工作為布病的病原學研究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臨床表現
布病臨床表現是多種多樣的,許多疾病的臨床癥狀在布病患者身上均可見到。病情輕重差異也較大,尤其近些年非典型病例頗不少見。
(一) 潛伏期:一般情況下潛伏期1~3周,平均為2周。個別病例潛伏期長達1年之久。
(二) 前軀期:目前多數病例發病緩慢,少數起病急驟,一般類似感冒。
(三) 主要癥狀、體征:À發熱:布病患者最常出現的癥狀是發燒,典型熱型為波浪式起伏,故曾稱布病為波狀熱。但目前少見此類病例,多為低熱,間歇熱等。Á多汗:在晚上增多,出現盜汗,汗質較粘。Â關節肌肉痛:在急性期這種痛常呈游走性,主要是在大關節。慢性期疼痛限局于大關節。Ã其他癥狀體征有乏力、精神不振、皮疹、肝脾淋巴結腫大、睪丸腫大、關節腫大、皮下結節出現等。
(四) 分期:布病分期始終懸而未決,從不同角度可將布病分為不同期,各有利弊。在1977年我國布病工作者將布病分為急性期、慢性活動期和慢性相對穩定期。
診斷標準
參見國標
治療原則
(一) 抗菌療法:適用于急性期或慢性活動期病人治療。常用抗生素有四環素、鏈霉素、強力霉素、利福平等,一般是21日為一療程,間隔5~7天再治1~2個療程。
(二) 特異性脫敏療法:適用于慢性期過敏癥狀較強者,常采用布氏菌苗、菌素等各類布氏菌抗原制劑。這種療法反應較大,應慎重進行。
(三) 中醫中藥療法:適用對各期病人治療,對慢性期病人尤為常用,依不同癥狀體征進行辯證施治。
除上述主要治療方案外,還可依不同情況予以某些輔助療法,如理化療法,激素治療,免疫調節劑治療及外科療法等。
預防控制措施
(一)預防措施
1.健康教育:關于防治布病的宣傳教育應注意以下幾點:(1)人感染布病是來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豬等。主要傳播因子是流產物、乳、肉、內臟、皮毛等。(2)布病是可以預防的,而且是可以自愈和治愈的,增強信心。(3)宣傳對象主要是與牲畜接觸密切的一些職業人群及疫區和牧區的居民,如獸醫、放牧員、飼養員、屠宰工、擠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員等。(4)宣傳教育應與畜牧業發展及脫貧致富結合起來。
2.免疫接種:在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主張給人預防接種,我國是其中之一。人用菌苗系104M(B.abortus)凍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劃痕進行接種,劑量為40~50億/人次。低溫避光條件下運輸,在4℃下保存。免疫對象僅限于疫區內職業人群及受威脅的高危人群,接種面不宜過廣,而且不宜年年復種,必要時可在第二年復種一次。對孕婦、泌乳期婦女、年老體衰者及有心、肝、腎等疾病患者不宜接種。104M苗也可采用滴鼻方式免疫。
3.檢疫淘汰疫畜、隔離疫畜培養健康畜,以及畜群免疫接種等是預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二)病人、接觸者及其直接接觸環境管理:出現布病患者應按傳染病管理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的報告時間及程序進行報告,一般不應超過24小時。因布病人不傳人,故對病人及接觸者均不需隔離等處理。對患者所居住環境等也無需特殊處理,但應對周圍人群進行布病檢疫,發現可疑者應及時處理;對引發布病的傳染源必須追查,對患者家中及鄰居飼養家畜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調查牲畜流產狀況、患者接觸牲畜歷史,接觸程度,食用乳肉或內臟情況等。對查出的可疑畜及乳肉制品等應及時有效處理。
(三)流行期措施:
當出現布病暴發流行時應盡快采取緊急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組建臨時領導機構,包括當地人獸醫的醫療行政管理人員及有關專業人員。盡快與上級有關行政和業務部門取得聯系,并報告。迅速利用現有的通訊宣傳設施等進行宣傳教育。
2.對現患及時診斷和治療,并對周圍人群進行檢疫。
3.對傳染源進行調查和管理。一般采用專訪及座談,并對牲畜進行檢疫。確定外傳性(即疫畜來自外地)及內源性(本地疫畜)。查出的傳染源及時處理(隔離和淘汰),對各類傳播因子,如流產胎兒(牛、羊、豬等),污染乳肉等應做消毒處理或深埋、焚燒等。對傳染源曾棲息之處應予以消毒處理。
4.預防接種,對疫區內高危人群(包括職業人群及非職業人群)予以104M苗免疫;對健康畜或畜群進行預防接種:牛應以S19免疫,羊應以S2苗免疫,因對豬無合適疫苗應注意觀察。
5.總結報告,上述一系列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后應寫出行政和業務總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