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節正值蘑菇生長季節,由于蘑菇肉質細嫩,味美可口并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是人們喜愛的食品之一。有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往往混生,形態相似,辨別困難,我國城鄉居民有采食野生蘑菇的習慣,從而誤食造成中毒的屢見不鮮。如果人們能掌握毒蘑菇的形態特征,避免誤采誤食,中毒后又能及時搶救治療,就可大大降低中毒的發生和死亡。
蘑菇又稱蕈,是一類大型真菌,不同于一般高等植物,無根、莖、葉,無葉綠素,靠菌絲攝取營養物質生長,無花、果和種子,而靠孢子傳播繁殖。蘑菇大多數屬擔子菌綱,傘菌目,少數屬子囊菌綱。蘑菇種類繁多,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約5000~8000種,其中毒蘑菇200多種。我國已知可食蘑菇360多種,毒蘑菇有100余種,其中常見中毒報道的就有20余種。
一、 蘑菇的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
蘑菇的種類不同,其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也不同,是鑒別毒蘑菇和食蘑菇的主要依據。蘑菇的形態結構包括菌絲體和子實體兩大部分。菌絲體是白色絲狀物,生長于土壤中是攝取營養物質的器官,當溫度、濕度適宜時菌絲體大量生長繁殖,產生子實體。子實體是我們常見的菌體,外形像傘,主要由菌蓋、菌褶(管)、菌柄三部分組成,有的還有菌環和菌托。
野生蘑菇分布地域很廣,在森林、草原、山丘、平原、房前屋后、雜木叢中、朽木上、糞堆上都可見野蘑菇生長。有單生、散生、群生、叢生,有的在草原或森林中成圈生長。不同季節生長不同的種類,但大多數在夏秋潮濕多雨的季節生長,有的在冬天和春天生長。
二、 毒蘑菇中毒的癥狀
毒蘑菇中毒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因種類差異,其有毒成分、臨床表現也不同。毒蘑菇中的毒素十分復雜,一種毒蘑菇可含一種或幾種毒素,目前對毒蘑菇毒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對毒蘑菇中毒的臨床表現一般分為五種類型。
1、 胃腸類型 多數在食后2小時左右發病,快的也可10多分鐘,主要癥狀是劇烈惡心、嘔吐、陣發性腹痛、水樣便腹瀉,不發熱。這種類型病程短,恢復較快,一般不引起死亡。
2、 神經精神型 表現復雜多樣,潛伏期一般為半小時至四小時,病人產生幻覺、狂笑、手舞足蹈、走路不穩,出現幻視癥,還有可能類似精神分裂癥。重癥病人出現抽風、昏迷等。也有病人出現流口水、流淚、大量出汗、血壓下降等,甚至相反癥狀。中毒病程為1-2天,很少死亡。
3、 溶血型 潛伏期6-12小時,最長可達2天。最初為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癥狀,發病3-4天后皮膚變黃,肝脾腫大,肝區疼痛。嚴重者心律不齊、抽風、昏迷。可能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導致死亡。
4、 臟器損害型 最為嚴重,病情兇險,搶救若不及時,死亡率極高。病人的潛伏期一般為10-24個小時,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繼而出現休克、昏迷、抽風,全身出血、呼吸衰竭,在短時間內死亡。病人在病程中有的會出現假愈期,導致誤診誤治,如經過積極治療,可痊愈。
5、 日光皮炎型 潛伏期24小時左右,在手指、腳趾、上肢和面部出現皮疹,甚至疼痛、腫脹。
三、 怎樣預防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中毒后,沒有特效療法,病死率高,預防尤其重要,引起中毒主要原因是誤采、誤服和烹調方法不當所致。為此,預防毒蘑菇中毒應抓住以下幾點:
1、 加強宣傳 應在野生蘑菇類大量生長季節和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毒蘑菇掛圖、預防及搶救治療資料、常見的標本樣品。加強野生蘑菇的收購、銷售檢驗管理工作,嚴防毒蘑菇混購、混銷。
2、 熟識毒蘑菇的形態,就能防止誤采、誤食,應注意區別:凡有菌環、菌托的野生蘑菇最好不要食用,雖然這一大類野生蘑菇包括一些可食蘑菇,但其毒蘑菇形態與可食蘑菇相似,很難辨別,易誤食。對不認識的野生蘑菇千萬不要采集食用,為了自身的健康,最好不采不吃野蘑菇,食入干毒蘑菇也可導致中毒。
3、 民間流傳很多毒蘑菇的辨別方法,如與大蒜、燈芯、銀器共煮,能使之變黑;蟲子能吃的或能生蛆的無毒;樣子不好看的或破損不變色的可食用等等。經調查與試驗證實這些方法均不夠完善可靠。
四、 發生中毒后怎么辦?
一旦吃了野生蘑菇發病,必須立即到醫院救治。目前對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盡早排除毒素對治療效果非常重要,治療越早,效果越好。治療原則是:
1、 盡早迅速排除毒素 及時催吐、洗胃、導瀉、灌腸非常重要,早期可大量輸液,使病人排尿,排除毒素。
2、 胃腸炎患者應積極糾正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平衡紊亂。
3、 神經癥狀者應用阿托品、鎮靜劑,加強對病人進行良好監護。
4、 嚴重中毒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5、 對毒傘、白毒傘造成的中毒早期可使用含巰基的解毒藥,如二巰基丙磺酸鈉等。
6、 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