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織工作
(一)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有具體分工,做好蚊、蠅、蚤、蜱、鼠等病媒生物應急監測與防制的組織工作。
(二)應該安排專人負責,做好殺蟲滅鼠藥物的集中供應、合理配置和及時分發工作,做好病媒生物預防控制工作宣傳、動員和科學防制。
二、應急監測與控制原則
病媒生物應急監測原則:洪澇災害受影響地區應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監測方法,及時開展病媒生物應急監測和風險評估,根據監測指標確定是否達到參考指標,確定是否啟動規?;瘹⑾x滅鼠工作。在實施殺蟲滅鼠的區域,根據病媒生物監測科學評價殺滅效果。
病媒生物應急控制原則:病媒生物密度未達到啟動參考指標或未發生媒介生物相關疾病時,以環境治理為主,輔以藥物殺滅,加強個人防護;媒介生物密度達到或超過啟動參考指標或在發生媒介生物相關疾病流行時,應以化學防治為主,輔以個人防護和環境治理措施。
三、應急監測與控制指標
參照全國病媒生物監測方案,因地制宜的開展病媒生物監測。蚊蟲成蟲密度監測方法可用人誘停落法、誘蚊燈法,蚊蟲幼蟲密度監測可用路徑法、勺舀法;蠅類的密度監測方法,蠅類成蟲可用粘捕法或目測法,蠅類幼蟲可用幼蟲目測法;鼠類的密度監測方法可用鼠跡法或鼠夾法。
當病媒生物密度未達到啟動參考指標時,應針對重點部位和個別病媒生物密度高的區域進行精準處理;當病媒生物密度達到殺蟲滅鼠參考指標時,應啟動病媒生物應急控制工作。
實施殺蟲滅鼠工作的參考指標:蚊蟲的停落指數大于1只/(人·次)或蚊蟲路徑指數大于0.5處/km或采樣勺指數大于3%,可實施滅蚊工作;粘蠅條法蠅密度超過10只/(條·d)或目測法蠅密度超過1只/m2,可實施滅蠅工作;鼠跡法檢查路徑指數大于3處/km或鼠夾法捕獲率高于1%,可實施滅鼠工作。當群眾對病媒生物投訴增多或有媒介生物性傳染病發生時,應實施殺蟲滅鼠工作;當蚊、蠅、鼠密度監測結果大于參考指標3倍時,應啟動規模化病媒生物應急控制工作。
四、應急控制措施
(一)蚊蠅防制措施
1.成蟲的化學控制
(1)在臨時居住帳篷或住所內與周圍5 m~10m范圍外環境,噴灑殺蟲劑,防止蚊、蠅、蚤等病媒生物的侵害。
(2)集中供餐點、廚房及其周圍環境,使用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進行滯留噴灑,每2周一次,若蚊蠅密度仍較高,可采用含氯菊酯和S -生物烯丙菊酯的殺蟲水乳劑超低容量空間噴霧快速殺滅蚊蠅,每1-2天一次。
2.幼蟲的控制措施
(1)對垃圾點、簡易廁所糞坑等蠅類孳生地,可使用0.5%吡丙醚顆粒劑進行孳生地處理,廁所內墻壁及其周圍可用0.025%溴氰菊酯或0.05%順式氯氰菊酯滯留噴灑。
(2)對蚊幼蟲的孳生場所,要及時清除生活區周圍的小型積水,減少蚊蟲孳生地,對有大量蚊蟲孳生的水坑或池塘可噴灑生物農藥或昆蟲生長調節劑等。
3.個人防護
(1)在居所內裝置紗門、紗窗等防蚊、蠅設施,可使用蚊香防蚊,盡量使用蚊帳、藥物浸泡蚊帳或長效藥物蚊帳防蚊。
(2)在蚊密度高的地方,可對現場工作人員和群眾要進行必要的個人防護,穿長褂長褲或使用驅避劑防蚊驅蚊。
(二)鼠類防制措施
1.應使用高效、安全的抗凝血殺鼠劑,在潮濕環境中應使用蠟塊毒餌。
2.滅鼠前做好宣傳、告知。
3.投餌工作由受過培訓的滅鼠人員承擔,誘餌放置在兒童不易接觸到的位置,投餌點應有醒目標記和警示標示,以防誤食。
4.投放毒餌后及時搜尋死鼠,集中深埋或焚燒。
5.投餌結束應收集剩余毒餌,衛生部門要做好中毒急救的準備。
6.滅鼠時,應在居民安置點噴灑殺蟲劑,消滅離開鼠體的游離蚤。
五、風險評估和工作總結
洪澇災害發生時,由病媒生物專業人員通過對洪澇災情、傳染病疫情和洪澇災害現場病媒生物監測情況的了解,結合當地本底資料,分析確定病媒生物種類、發生范圍、發生強度,并判定病媒傳播疾病發生風險和趨勢。風險評估應貫穿整個洪澇災害病媒生物應急監測控制全過程。
在洪澇災害現場工作結束前,應完成病媒生物應急監測與控制工作總結,內容包括洪澇災害現場基本情況、組織機構、人員及分工、病媒生物監測結果、控制措施及控制效果評價,經驗和建議等。
(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組織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