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發生后,經常會產生一些公共衛生問題,如屢次出現霍亂、傷寒、菌痢等腸道傳染病暴發流行,災后嚴防腸道傳染病的暴發和流行非常重要,必須組織有效的衛生防疫工作,實現大災之后無大疫。
一、腸道傳染病概述
腸道傳染病是病原體經口侵入腸道并引起腹瀉和/或其他臟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類疾病,包括甲類傳染病中的霍亂,乙類傳染病中的傷寒和副傷寒、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質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類傳染病中的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以及其他通過腸道傳播的傳染病。
(一)細菌性腸道傳染病
細菌性腸道傳染病主要有霍亂、傷寒、菌痢及感染性腹瀉病等。
1.霍亂的癥狀與治療
霍亂是由O1群和O139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以發病急、傳播快、波及面廣、能引起大范圍和乃至世界性大流行為特征,也是我國法定管理的甲類傳染病。臨床特點為起病突然,劇烈腹瀉。一般為無痛性腹瀉 (偶有腹痛),每日幾次至幾十次不等,大便呈黃水樣或清水樣,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電解質平衡失調,肌肉痙攣 (小腿痙攣)等,嚴重者可發展為循環衰竭,并導致死亡。治療原則:輕度脫水,以口服補液為主,中、重型脫水者,立即進行靜脈輸液搶救,癥狀減輕后改為口服補液。同時給予抗菌藥物治療,以減少腹瀉量和縮短排菌期,可選用喹諾酮類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多西環素和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曲松)等,兒童、孕婦和哺乳期婦女需注意抗生素使用的禁忌。
2.傷寒的癥狀與治療
傷寒、副傷寒是由傷寒沙門菌和甲、乙、丙型副傷寒沙門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臨床上以持續高熱、相對緩脈、特征性中毒癥狀、脾腫大、玫瑰疹與白細胞減少等為特征,腸出血、腸穿孔為主要并發癥。治療原則:首選藥物為氟喹諾酮類,兒童、孕婦可用頭孢曲松、氯霉素等。腸出血者應暫禁食,大量出血者應輸血,腸穿孔時應及早手術治療。
3.菌痢的癥狀與治療
菌痢是由志賀菌引起的急、慢性腸道傳染病。急性菌痢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發熱。膿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壓痛,中毒型可急性發作,高熱,并有感染性休克癥狀,有時出現腦水腫,甚至出現呼吸衰竭。治療原則要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可給口服補液鹽,必要時可輸液,其它如對癥治療,降溫、治腹痛。藥物治療可用吡哌酸、諾氟沙星,中毒型菌痢用環丙沙星。
4.感染性腹瀉的癥狀與治療
感染性腹瀉是由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和空腸彎曲菌等引起的炎癥性或分泌型腹瀉。其臨床表現,腹瀉為稀便、水樣便、膿血便等,伴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發熱、腹痛,癥重者因大量失水引起脫水甚至休克等。治療原則:對癥治療,改善并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同時對不同的病原體給予相應抗生素治療。診斷主要以分離出各疾病的病原菌為準。在流行區內以第一例病原學診斷為準,以后發生的病例可根據典型的臨床癥狀進行臨床確診。
(二)病毒類腸道傳染病
1.病毒性腹瀉的癥狀與治療
引起人類腹瀉的病毒有很多種,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輪狀病毒(B組)腹瀉,又名成人腹瀉輪狀病毒。該病毒 1982年被確定為大規模病毒性腹瀉流行的病因,發病高峰年份曾造成百萬人口發病的大流行,且流行缺乏嚴格的季節性。因此,在洪水災害發生期間及發生后應對該病的流行予以重視。潛伏期約52小時,病程為2.5天~6天,黃色水樣便,伴有腹脹、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臨床上應注意與霍亂相區別,其嘔吐和腹瀉癥狀比霍亂輕,病死率較低。治療:無針對成人腹瀉輪狀病毒的特效藥物,主要是對癥治療,口服補液加靜脈補液。
2.甲型肝炎的癥狀與治療
甲型肝炎(簡稱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歷史上曾引起過多次大流行。洪澇災害容易引起病毒的散播,是重點防治的病毒病之一。
(1)癥狀
①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近期內出現連續幾天以上,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乏力、食欲減退、厭膩、惡心、腹脹、稀便、肝區疼痛等,兒童常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精神不振、不愛動等,部分病人起病時常有發熱,但體溫不高,或近期有甲肝流行,就可作出診斷。此時做化驗檢查會發現血清谷丙轉氨酶異常升高。甲型肝炎的特異診斷,需要檢查病人血清甲型肝炎IgM抗體。
②急性黃疸型肝炎 除具有急性無黃疸型肝炎的癥狀外,同時還伴有小便赤黃、眼鞏膜變黃、全身皮膚變黃,少數病人可有大便變灰。
③急性重癥型肝炎 急性黃疸型肝炎病人出現高燒、嚴重的消化道癥狀,如食欲缺乏、頻繁嘔吐、重度腹脹、乏力、黃疸加重。出現肝昏迷的前驅癥狀,如嗜睡、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等。如發展成肝昏迷者,因搶救不及時或不當極易死亡。
(2)治療
①輕型病人 一般甲型肝炎預后良好,特別是兒童,不變成慢性,病死率很低。在急性期應注意休息,飲食以清淡可口為宜,如普通的米面食品、易于消化的蔬菜、水果,補充多種維生素。除重癥病人外,可給豆制品、雞蛋、瘦肉等高蛋白食品。忌飲酒、少油膩、可喝茶水,避免勞累、手術和服用有損肝臟的藥物。原則上不需要服保肝藥,但可補充維生素C和復合維生素B。病人一般都會在幾個月內恢復。
②重癥病人 因病死率較高,必須住院搶救治療。在急性黃疸型肝炎中,如果黃疸繼續加重,就要預防發展成重癥型肝炎的可能性,盡量就地住院隔離治療。
二、災區腸道傳染病主要流行因素
洪澇災害發生后,災區主要表現為水電等基礎設施會遭到破壞,飲用水供應不足,飲用水和食物容易受到污染,糞便、污物得不到及時清理,病原體污染水源、廁所等造成外環境污染;醫療衛生機構受影響,醫療服務不能滿足需求。人群轉移安置時,人與人間接觸的機會增加,由于災害的發生,自然環境被破壞、正常生活生產秩序被打亂,當地群眾身體抵抗力下降,上述種種原因導致霍亂、菌痢、感染性腹瀉等腸道傳染病的發生風險增高。
三、災區腸道傳染病的防控措施
(一)開展應急監測和預警
災害發生后,災區衛生行政部門根據災害范圍、波及的人群、醫療機構受損情況以及當地原有腸道傳染病發病情況,因地制宜、整合衛生資源,在災區建立或完善腸道傳染病疫情監測系統,確定監測內容、報告程序和方法,開展應急監測,實行日報制度,每天分析疫情的動態,及時向有關部門發出預警,為災后腸道傳染病的防控科學依據。
(二)加強疫情報告
1.常規病例報告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或責任報告人發現霍亂疑似病例、確診病例以及病原攜帶者,應于2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發現傷寒、菌痢等其他腸道傳染病應于24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
(1)報告單位、程序和方式
獲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霍亂病例,或其他腸道傳染病的聚集性疫情)的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應當在2小時內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向屬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同時進行網絡直報。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應采用最快的通訊方式或建立手機疫情報告系統報屬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疾控機構接到報告后,應對信息進行審核,確定真實性,2 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同時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報告同級衛生行政部門。
(2)報告內容
包括事件名稱、事件類別、發生時間、地點、涉及的地域范圍、人數、主要癥狀與體征、可能的原因、已經采取的措施、事件的發展趨勢、下步工作計劃等。整個事件發生、發展、控制過程中信息還應形成初次報告、進程報告、結案報告。
(三)及時有效處置疫情
災區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疾控、臨床等人員及時趕赴疫情發生地,按照突發事件處置的原則和方法,積極查找危險因素,采取以隔離治療病人和帶菌者、三管一滅一宣傳(即管理食品、水、糞便,滅蠅、健康教育)、消殺、預防服藥和應急接種為主的綜合性防控措施,按照“早、小、嚴、實”的工作原則,即“時間要早、范圍要小、措施要嚴、落在實處”,在最短的時間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圍,防止疫情擴散和蔓延。
(四)開展健康教育
在災區開展預防腸道傳染病的宣傳,防止“病從口入”,重點向群眾宣傳不喝生水喝開水;食物要徹底煮熟,剩余食品吃前要徹底再加熱并趁熱吃;不吃未煮熟的食物,可削皮、剝殼者例外;不吃腐爛變質食物,熟食品要有防蠅設備;接觸排泄物后,應立即洗凈手;及時安全處理病人的排泄物。教育兒童不要隨地大小便。勸阻災區群眾在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不吃“大席”。指導消殺藥品的正確使用方法;告知群眾出現腹瀉癥狀時應及時就診、自覺隔離;鼓勵群眾積極配合疫情調查以及消殺工作等。
(五)評估
根據災區腸道傳染病發生的種類、數量、暴發疫情發生的范圍與影響、各項救災防病工作的進展情況,對腸道傳染病的總體防控措施、實施效果等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防控策略和措施,指導災區的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減少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及早控制腸道傳染病疫情,保證災區大災之后無大疫目標的實現。
(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處組織編寫)